豇豆的病虫害防控要遵循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原则,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、生物防治、理化防控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,促进豇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。各县(区)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开展豇豆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,密切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,及时发布病虫情报,指导种植户开展防治工作。
一、防控对象
豇豆的主要病虫害:锈病、根腐病、枯萎病、叶斑病、病毒病、疫病、炭疽病、白粉病,蓟马、豇豆荚螟、美洲斑潜蝇、斜纹夜蛾、甜菜夜蛾、蚜虫、叶螨、烟粉虱等。
二、绿色防控技术
(一) 农业防治 选用抗(耐)性品种,实行轮作。合理密植,培育壮苗;播种选用咯菌腈、噻虫嗪进行药剂拌种预防病虫害。
(二)物理防治 理化诱控。利用蓟马趋蓝色,蚜虫、粉虱、斑潜蝇趋黄的习性,在田间设置蓝色或黄色粘板,诱杀害虫,每亩设置20—30片;应用斜纹夜蛾性信息素、甜菜夜蛾信息素诱杀害虫成虫,每亩设置1—3个;播种时畦面覆盖银黑双色地膜,银色朝上驱避蓟马、蚜虫等害虫,同时防止害虫落土化蛹、阻止土中害虫羽化出来,黑色朝下防治杂草。
(三)生物防治。①生物制剂。播种前按5千克/亩用量田间撒施100亿孢子/克球孢白僵菌复合微生物菌剂(防蓟马),枯草芽孢杆菌(防根腐病、枯萎病)等微生物菌剂灌根1次。田间防治时可适当选用生物制剂如绿僵菌、白僵菌、苏云金杆菌等防治豆荚螟、斑潜蝇、蓟马、蚜虫等害虫;施用枯草芽孢杆菌等防治土传病害。②天敌防治。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或释放天敌。苗期喷施生物农药压低虫源基数。
三、科学用药 防治药剂
实时病虫监测为基础,在病害未发生或发生初期施药防治病害;针对靶标害虫,在害虫发生初期以及卵(若虫)期、低龄幼虫期科学选用豇豆上登记的药剂。蓟马、豇豆荚螟是开花结荚期的重点防治对象,施药的时间以花瓣张开且蓟马较为活跃的上午9点以前为宜,注意周边的杂草、地面、植株的上下部以及叶片的正反面都要喷到。轮换使用内吸性、速效性和持效性等不同作用方式和机制的药剂,在蓟马密度大时,选择在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化学农药中添加绿僵菌、蓟马引诱剂。每种药剂按农药标签规定控制使用次数,注意选择抗性水平低的不同类型药剂轮换使用,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。
①苗期至开花前: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、虱螨脲·溴氰虫酰胺、螺虫乙酯、虫螨腈·唑虫酰胺、吡虫啉·虫螨腈、虫螨·噻虫嗪、甲维·氟虫酰等药剂。
②开花结荚至采收期。优先选择安全间隔期为3天的药剂,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、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、苏云金杆菌、苦参碱、溴氰虫酰胺、乙基多杀菌素、多杀霉素、茚虫威、双丙环虫酯、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。防治蓟马时,可将金龟子绿僵菌与适宜的化学杀虫剂进行混配,提高蓟马防治效果。
③病害防治药剂。选用苦参碱、蛇床子素、苯甲·丙环唑、苯醚·丙环唑、吡萘·嘧菌酯、腈菌唑、硫磺·锰锌、噻呋·吡唑酯、戊唑·嘧菌酯、唑醚·锰锌、苯甲·嘧菌酯等药剂防治锈病等病害。
三、注意事项:
1、 交替用药,避免抗药性,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,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。
2、注意施药安全,佩戴防护工具,及时清洗。
3、农药包装等废弃物应集中处理,清洁田园,美丽乡村。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